火在中华文明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是人类发展的必需,也是文化传承的象征,“陈炉古镇”这个名字便是因为这烧瓷千年不熄的炉火而得名。陈炉古镇将耀州窑的炉火延续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的烧造基地,被誉为“东方古瓷巨镇”的活化石。
陈炉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全镇总面积99.7平方千米,地形为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处石马山海拔约1500米。陈炉镇现有金、元、明、清陶瓷烧造区遗址30余处,窑炉40余座,作坊遗址和各时代典范文化堆积面积20多处,采集和出土文物标本1.5万件(片),堪称“北方青瓷之都”。史载“陶场南北三里,东西延绵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所谓“郁郁千家烟火迷”,以“炉山不夜”的美誉列为“同官八景”之一。
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炉火生生不息,积淀了深厚的陶瓷文化土壤,其陈炉陶瓷文化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一是陈炉陶瓷烧造历史长达1400年,炉火一直不断,创造了世界同一个地方陶瓷烧造时间最长的纪录;二是“和土为坯,转轮就制”一转就是千年,陈炉陶瓷生产的工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属最原始的手工工艺,是古陶瓷的活化石和活标本;三是窑洞层层叠叠,罐罐垒墙,瓷片铺路,陈炉的陶瓷民居建筑风格保留了尚古之风,目前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陈炉镇特色民居——罐罐垒墙
古代的“陈炉陶瓷以家庭作坊式小生产规模经营生存,由‘父传子、子传孙、兄传弟’的宗族血缘式传承延续”,随着需求的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不同的手艺族群,原始性行业也越来越追求规模效益。明代时陈炉形成了“东三社”“西八社”的分社、分行、分地域、分器物种类烧瓷的格局,初步形成了黑窑、碗窑、瓮窑的“三行不乱”,以及瓷户、窑户、行户、贩户的“四户分立”之生产经营体系。
瓷户和窑户合作,瓷户在窑户的作坊里制作瓷器,烧成后各按谈好的比例分得一定数量的瓷货,将其卖给当地行户,行户将瓷货批发给贩户外销。“社”“行”“户”制的产生,有利于分类和分工,以发挥工匠的技能专长。此种制度,以后被清代所继承并进一步完善,成为明清时期陈炉窑鼎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以户专营的模式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5年下半年,随着全国“公私合营”合作化运动的到来,陈炉地区所有的瓷业者结束了数百年的这种模式,建立了7个瓷业合作社和2个农工社。1958年,撤销了所有的瓷业合作社,组成一个公有制的集体企业陈炉陶瓷厂,一直至今。1974年至1977年,失传数百年的耀州窑青瓷恢复成功。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除陈炉陶瓷厂一家国有企业外,陈炉地区纷纷出现了近20家私营瓷坊,改变了原来陈炉陶瓷厂一枝独秀的格局,陈炉古镇的瓷业发展出现了百花竞艳局面。
陈炉镇三眼桥
陈炉镇李家窑坊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