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大同土盐

2018年07月11日10:09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今大庆大同区,在金代属于肇州。据有关资料记载,大同最早的商业税收应始于金代肇州的盐业税收。金朝肇州的辖区较广,包括现在的大庆市、绥化市西部及吉林省松原市的北部地区。这一地区盐泊较多,古人在此取盐土熬盐。

地质研究结果表明,更新世时在松辽平原存在一个巨大的湖泊,称为“古松辽湖”,有古辽河、嫩江、松花江汇入。这些河流为这个大湖输送了大量水分、盐分和碎屑沉积物。后来,大湖逐渐消失,形成星罗棋布的小湖泊,松嫩平原上集中形成了大庆、莫莫格、舍力、乾安、大安、向乌六大湖泊群,其中有五个湖泊群分布于平原的西南部。由于水体缩减,湖水的盐度随之增大,小湖泊成为盐碱湖。这是大同地区土盐产生的地理原因。

每年5月是大同地区产盐的极盛时期,8月下旬雨量较小,形成本地盐土的二次返盐。每年起盐时,百姓都用一种木制刮板(当地称为“刮子”)来刮取盐土,将盐土放入大缸或大锅等容器内过滤,再将所得盐水放入大锅内熬制,最后所得便是土盐。

早在金代,大同地区便出产土盐。今哭泪泡和恐龙泡一带的盐产量较高,供应广,肇州盐市的土盐很大一部分源于此。金朝在辽东地区设立盐使司,负责盐的产销。

清代,今大同区老山头乡垦荒后不久,有人发现该地有土盐资源,并逐渐开始熬制。最初,土盐仅用于本地的人畜食用,后来大同附近地区闻知该地盛产土盐、卤水和土硝(化学名为硝酸钾),便纷纷派人来开发。尤其是在老山头和八井子(今八井子乡)两地发现了两个面积达近百平方千米的盐场后,周边城镇的土盐开发商、工匠和官差便纷纷来此。清代大同地区的盐场也伴随着这一带的垦荒而发展。盐场的开发与垦荒使大同的移民大量增加,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大同发展成有100多户人家的居民地,这里的集市与贸易也开始形成和发展。历史上大同的发展与土盐生产和贸易息息相关。

1914年,代表大同本地民族宗教信仰的大庙落成,附近居民纷纷来此参加庙会,手工业作坊随之兴建和发展。这时,大同士绅、商人筹议修筑城墙。由此,大同从土盐贸易的市镇变成一座城。

1928年是大同土盐生产的鼎盛期,本地盐贩与外地盐商可达千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队伍多食用大同土盐。日伪政权害怕大同百姓把土盐偷送给东北抗联队伍,强令禁止开发,违者以奸商和经济犯制裁,大同的土盐开发渐呈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海盐供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大同的土盐生产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生产土盐的工具及土盐成品

 

土盐生产场景复原

(责编:刘江南(实习生)、张葳、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