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业中心的形成

2018年07月11日13:39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千百年来,景德镇因瓷器而名扬四海。郭沫若诗云:“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五代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从考古资料看,当时的窑址主要分布在浮梁县境内的南河、东河一带出产瓷石的山区,其中以湖田古窑最为著名。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瓷器制造业大发展的时代。当时,全国名窑涌现,南方和北方瓷业同时繁荣,并各善其长,形成了以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为代表的五大名窑。

随着宋室南渡,南迁的工匠把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带到景德镇,加速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崛起。凭着兼容和创新的精神,景德镇在生产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在宋代创烧了名扬天下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青白瓷成为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要品种。其一经问世,便达到与其他名窑一争高下的水平。景德镇窑系与钧窑窑系、定窑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一起,并称宋代六大窑系,景德镇瓷窑从此开始跻身于中国名窑之列。

宋代景德镇所创烧的洁白雅致的青白瓷,正好迎合了蒙元统治者以白为吉的国俗。

在元代,景德镇除继续烧造青白瓷外,又创烧了枢府釉(或称卵白釉)、黑釉等釉色,还通过学习北方金代窑场的技术,烧造出红绿彩与金彩等釉上彩绘瓷器。特别是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器的烧造成功,使我国瓷器的装饰艺术进入到一个新时代。青花瓷的出现,一改元代以前瓷器装饰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的单调技法,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是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

中国瓷器的发展,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则品种众多,瓷器生产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经过元代的过渡,到了明代,中国瓷器“至精至美,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一举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国瓷都。景德镇从此一枝独秀,进入了独领风骚600余年的辉煌历史时期。

明代是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时期。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王朝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由朝廷委派督陶官并投入资金,专烧皇室和统治阶级上层人士所需要的用品。御器厂的设立,把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推向新阶段。明代御器厂在景德镇的设立,也带动了景德镇民窑的发展。民窑比御窑的生产规模大,从业人员不下数万人。这些民窑从事商品生产,除满足市场需要的一般日用瓷外,也生产一部分高档瓷器。民窑的兴旺,极大地提高了瓷器产量,景德镇瓷器“行销九域”。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景德镇瓷器几乎占据了全球的主要市场。

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历史上景德镇瓷业的鼎盛时期。镇内人口逾十万,瓷业发达,商贾如云,“绝妙花瓷动四方,廿里长街半窑户”。清代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参观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时曾动情地说:“故宫的根在御窑厂。”由此可见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要影响力!

如果仔细观察景德镇的古窑遗址分布图,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窑址的布局和窑炉的改进与景德镇瓷业的发展进步、瓷都地位的形成密切相关。景德镇窑场的分布就像一只张开五指的手,起初,窑场分布在指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收缩到指节,最后,集中到掌心。

汉代,窑场主要分布在市区东部60千米的制瓷原料产地瑶里一带;隋唐时期,窑场分布在距市区东南20~40千米的湘湖、兰田、乐平一带;随着制瓷业的发展,陶瓷贸易的扩大,到了五代、宋朝,窑场逐步向市区靠拢,分布于距市区以东10千米左右的湖田、湘湖地区;元代,众多窑场集中到市区的落马桥地区;明清时期,御器厂建立,广大民窑便以御器场为中心,由北向南沿昌江布局,形成了沿河置窑、沿窑设作、依作而居的瓷业分布格局,景德镇成为“陶阳十三里”的制瓷名镇。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南北窑工的汇集、御窑的设立、民窑的发展、明细的分工和科学管理、永不停步的吸收创新等综合因素,使景德镇逐渐成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与生产的中心。

 

龙珠阁位于御窑厂内,是明代官窑的所在地,作为官窑遗址和现代官窑器研究成果的展示场所,龙珠阁一直是中外陶瓷爱好者关注的地方,可以说龙珠阁是瓷业中心的中心

景德镇传统瓷业发展轴

宋代创烧了名扬天下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青白瓷成为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要品种

 

宋代青白瓷

元代

枢府釉瓷器:元代官府机构(枢府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它胎体厚重,釉呈透明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卵白釉为青花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青花瓷:指用钴料在瓷胎上作画,然后罩上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花纹呈蓝色,在洁白胎体的烘托下,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由于花饰在釉下,因而不褪色,无铅熔出之虞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釉里红瓷器 指用氧化铜彩料在素胎上绘纹饰,然后施上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如与青花一起绘制,所制的瓷器就叫﹃青花釉里红﹄,画面红蓝相映,别有一番风韵

高岭土的使用 元代景德镇制瓷技艺的另一个伟大成就,是把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加以使用。高岭土是一种含有铝硅酸盐、具有良好塑性的白色黏土。因产自高岭村,人们便将此土称为﹃高岭土﹄。使用高岭土,使瓷胎由瓷石一种原料变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瓷器的烧成温度随之提高,变形减少,烧成范围扩大

明代

明朝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烧制最优秀的时期,被称为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青花瓷在明代开始成为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明代的青花瓷器,胎质釉料都很精细,色泽浓艳,苍翠莹润;造型丰富多样,并趋于清雅、秀丽;花纹装饰清秀、典雅,内容丰富,主要有花卉、龙凤、波涛纹等

 

明代嘉靖青花双龙纹缸

铜红釉瓷器,在永乐时期烧制成功,到宣德时期已十分成熟。采用生坯挂釉工艺,入窑高温一次烧成。通体纯红,光彩夺目,所以又称﹃宝石红﹄

斗彩瓷器,在宣德时期创烧,成熟于成化时期。成化时期流传至今的斗彩瓷器已成为稀世珍宝。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结合的一种彩色瓷器。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在瓷器的胎上用青料画上花纹或只勾画出花纹的轮廓线,然后施上透明釉,入窑以高温焙烧,在烧成的瓷器上沿青花轮廓线填上各种所需要的彩色,再次入炉进行低温烤烧。烧成之后,釉下青花和釉上各种彩色相互辉映,十分美丽

 

明成化素三彩鸭子香薰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五彩瓷器。在嘉靖以后五彩瓷器开始大量生产,开创了中国彩瓷发展史上又一个新阶段。五彩是多彩之意,是釉上彩,有的为釉下配青花。五彩瓷器一般是两次烧成,先是在做好的器物胎体上施釉,若有青花,则先在胎体上画好青花再施釉,入窑进行高温焙烧。烧好后以五彩画出各种花纹,再入炉焙烧一次

甜白瓷,创烧于永乐年间。这种瓷器胎体很薄,能够光照见影,胎薄釉莹的甜白瓷的烧造成功,是明代景德镇瓷器的又一大进步,为彩瓷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清代

装饰新品种 古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上装饰新品种

 

色釉瓷 烧制出美人醉、郎窑红、火焰红、乌金釉、茶叶末、天青、冬青、炉钧花釉、胭脂红等色釉瓷

 

象生瓷 如胡桃、莲子、慈姑、长生果、枣、石榴、蟹、海螺等象生瓷

 

清乾隆釉里红云龙纹瓶

 

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

 

景德镇古瓷窑遗址(部分)分布示意图

在景德镇,昌江流域分布着从唐到明清100多处瓷窑遗址,其中代表性的有唐代的南窑遗址、兰田窑遗址,五代的湖田窑遗址、杨梅亭遗址,宋代的银坑坞遗址、落马桥窑址,元代的丽阳窑遗址、绕南古瓷窑遗址,明清的御窑厂遗址、观音阁古窑址。此外,还有许多近代陶瓷工业遗址。景德镇古瓷窑遗址分布密度之高、规模之大和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明清景德镇的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为保证御窑瓷器的质量,朝廷有严格的挑选标准,瓷器稍有瑕疵,就会被打碎就地掩埋,久而久之,御窑厂堆积了大量的明清御用瓷器残次品的碎片,图为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代龙纹瓷器碎片

(责编:刘江南(实习生)、张葳、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