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授和近代陶瓷教育

2018年07月11日14:27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授

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父子相传的传授方式,另一种是行帮师徒制的传授方式。前者是古代陶瓷技艺传授的主流方式,技不外流,一直延续到明清。到了明代后期,匠籍户及工役制彻底瓦解,工匠为官窑生产,“照价给值”加上“官民竞市”,匠籍户转化为个体劳动者或自产自销的作坊主,工场手工业开始出现。为了追求利润,作坊主必然带徒授艺,以扩大生产能力,于是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授方式由父子家庭制向师徒制转化。

在师徒制之下,学徒有学规,学徒期一般为三年,师傅只供给食宿。第一年,学徒专服家庭杂役,第二年才能上手学艺,三年期满后还要为师傅无偿劳动两年。学徒期间,师傅只给徒弟零用钱。帮师两年内,徒弟所得工值,师傅或全扣,或扣一部分。

近代陶瓷教育的兴起

19世纪晚期,维新派掀起的“百日维新”运动虽然很快夭折,但其所倡导的废科举、办学校,却深入人心。关心中国陶瓷业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中国陶瓷要与洋瓷争夺市场,必须培养掌握陶瓷科学技术的人才。于是,近代景德镇陶瓷技术教育事业随之发展起来。

我国筹办陶业学堂的动议始于19世纪末的江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之洞在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第一次提及兴办陶业专门学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省瓷业公司总经理、景德镇商务总会总理康达呈请学部批准,联合直隶(今河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协同出资创办中国陶业学堂。当时,校址设在饶州(今上饶市),由徐凤钧任学堂堂长。学堂设陶业本科,并附设艺徒班,前者招收15岁以上高等学堂毕业生,学制三年,后者招有初等文化12岁以上的幼童,学制五年,各招一个班。

民国元年(1912年),各省协款中断,中国陶业学堂处于瘫痪状态。当时的江西省督李烈钧鉴于陶业对于江西的重要性,将学堂收归省立,改名为江西省饶州陶业学校,委张浩为校长。1915年,改名为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学校设陶业本科和预科。1916年,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在景德镇办分校,名乙种工业学校,校址设在毕家上弄,委汤有光为校长。

1926年,经当时的江西省政府批准,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改址景德镇,定名为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但因种种原因,学校未能迁到景德镇。1931年,江西教育界人士联名上书省教育厅,请求在景德镇创设陶业职业学校。5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创设浮梁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附设于县立绍文高级小学内。1935年,景德镇镇立初级中学与县立饰瓷科初级职业学校合并,改组为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学校增设成瓷科。

1934年,江西省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江西陶业管理局,委任杜重远为局长。杜重远上任伊始,即呈准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并亲任所长。1935年,养成所正式开学,其办学宗旨是“培养陶业技术与陶业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近代思想和陶业初步的技术”“担负改良陶业的使命”。

1934年,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迁至九江,改名为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迁到靖安,随后又迁到萍乡。1944年,萍乡沦陷,学校迁到景德镇。1945年,由江西省政府批准,学校定址景德镇,并与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合并,校名改为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委任汪播为校长。学校设陶瓷科初、高二级,分成瓷、饰瓷专业,实行“三三学制”。

1946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在办职业班的同时,又办陶瓷工程专科班,二年制的招收高中毕业生,五年制的招收初中毕业生,接着办五年制陶瓷美术专科班。1948年,经教育部批准,单独设立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由其附属办理。

在民国时期,景德镇除了创办陶瓷职业专门学校外,也陆续兴办了一些陶瓷职业班。

 

立坯是陶瓷成型中极为重要的工序,它是将泥坯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最终确定着器物的形状。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就深藏在这一刀一刻中,此图展示的是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中的立坯工序

 

 

 

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中的描图、画青花(勾线)和刻坯,三者构成了一道连续的工艺

(责编:刘江南(实习生)、张葳、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