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快速上产

2018年07月11日10:54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首先在萨尔图油田展开。经过5年的试验开发,到1965年,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开始进入快速上产期(1965—1975年)。根据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要求,石油工业部党组决定,萨尔图油田要建成1500万吨的生产能力。自此,油田开发面积逐年扩大,靠增加新的动用储量,建成新的生产能力,使原油产量快速增长。

1966年冬,杏树岗油田开始投入开发。时逢“文革”初期,油田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研究院解散,大批科技人员下放劳动,各项规章制度遭到批判,科研工作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杏树岗油田继续投入开发。1970年8月1日,经大庆革委会生产指挥部批准,由原方案行列井网改为不规则面积井网开采,要求先钻井后定井别,设计井位全部按注水井完井。杏树岗油田过渡带地区采用井距为500米的四点法面积注水井网开采。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相继投产二、四排,面积井网一次同时投产,逐区逐年实施。

 

“八三工程”施工的场景。从1970年8月3日开始,大庆油田开始修建我国第一条大口径、 长距离输油管道

 

1970年8月10日,大庆油田开展843口油井大会战

 

1974年12月27日,中国第一条长1152千米的“地下输油大动脉”——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建成输油

为了适应国家对原油产量的要求,1972年10月,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决定开发喇嘛甸油田。根据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在1970年改为燃料化学工业部)的指示精神,大庆油田要在1973—1974年的两年内建设和投产喇嘛甸油田。大庆组织了喇嘛甸油田开发方案攻关队,开展方案编制工作。1973年3月,确定开发方案,采用方形井网反九点法面积注水,设计钻油水井1045口,设计建成生产能力800万吨。为了减少开发的复杂性,使油区快速投入开发,采取暂不动用气顶的做法。1973年4月,喇嘛甸油田投入钻井和开发,6月开始油田建设工程。7月16日,6号和10号计量站投产。8月8日,第一口注水井喇7-342井转注。1974年,设计的1045口井全部钻完。到1975年,喇嘛甸油田实现全面建成和投入开发,建成年原油生产能力1120万吨,年实产原油1099.23万吨。喇嘛甸油田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建成一个千万吨级规模的大油田。

到1975年,萨尔图油田除萨北过渡带和南4~8区中间井排等局部地区未投入开发外,基本实现全面开发,累计建成年原油生产能力2523万吨,当年生产原油2561万吨。杏树岗油田除杏13区和过渡带局部地区外,已全面投入开发,全油田累计建成年原油生产能力842万吨,当年产油965.73万吨。

这时,萨尔图、杏树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已基本全面开发,动用面积779.6平方千米,动用储量24.93亿吨。三大主力油田累计建成年原油生产能力4443万吨,年实产原油4625.96万吨,为1976年原油产量上到5000万吨,以及后来的十年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3 年,喇嘛甸油田开发的场景

 

1960~1975年大庆油田产量增长表(单位:万吨)

 

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开发形势图

(责编:刘江南(实习生)、张葳、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