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丨海丝节点

2019年03月21日14:13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江门地临南海,拥有众多优良港湾,可供船只锚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台山上、下川岛,乌猪岛等近海诸岛,向为中西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

       明代,上川岛大洲湾一带成为中国瓷器外销的节点,在中国与葡萄牙的早期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清朝时,江门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往异域他乡谋生,促使江门成为现今中国著名的侨乡。

       广海,古称溽洲,宋元时期,朝廷在此设立巡检司,负责沿海航路安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溽洲巡检司迁至望头镇,以其地设置广海卫,筑城守备。初创时城墙长530丈(近1.7千米),高3丈9尺(近13米),城墙外挖有长630丈(近2千米)的城壕。城内设有广海卫卫署和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广海卫城不仅是繁盛的海贸港口,还是坚固的海防关卡。史料记载:明天顺二年(1458年),钦差总督备倭都督张通在广海卫城大败入侵倭寇,在巨大花岗岩石上阴刻“海永无波”四字,以彰其功,立于南门外,存留至今。明隆庆四年(1570年),倭寇入侵,广海卫指挥王祯、镇抚周秉唐、百户何兰以身殉国。立于广海卫城旁的紫花山烽火台遗址亦见证了广海卫城的烽火岁月。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天主教传教士、西班牙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以“教皇特使”的身份,渡海东行传教,受限于明朝海禁,无法进入中国内陆,只能驻足上川岛传教,1552年12月在上川岛病逝,其灵柩安放于新地村大象山脚下,后迁至印度果阿安葬。新地村大象山作为沙勿略灵柩安放之地,颇受后世信徒的尊崇,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法国耶稣会在此为其修建墓堂和墓碑。墓堂为一座哥特式教堂,教堂内长拱形穹顶大厅中央安放石棺,棺前有“康熙三十八年方济各·沙勿略”石碑。后经翻修扩建逐渐形成现在的方济各·沙勿略墓园,成为纪念方济各·沙勿略的重要场地。墓园南侧海岸的大洲湾遗址,出土了大量以明代景德镇民窑瓷器为代表的外销瓷器,与沙勿略墓园互为呼应,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个见证。

紫花山烽火台遗址

方济各·沙勿略教堂

沙勿略行迹

(责编:贾蔚雯、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