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丨海上丝绸之路集散地

2019年03月20日16:13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莆田是海上丝绸之路过往商舶蕃客的重要贸易口岸。莆田优良的港湾条件成就了古往今来丝路扬帆、商贾辐辏的繁华盛景。早在唐代,白湖、秀屿、江口等口岸已经是地方货物流通的重要口岸。

  及至宋元,白湖、宁海、太平、枫亭、江口、三江口、吉了等港成为海外船舶聚集之处,对外贸易繁荣,尤以白湖、宁海为最。白湖港航道宽畅,内接内河货运,外连海道商船,成为莆田、仙游、兴化三县的货物集散地。商船云集,商人络绎不绝,“常航南粟至莆”,白湖港成为兴化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输出的商品以蔗糖为主,输入的商品以大米为主。

  元代,朝廷实施鼓励商业的政策,促进了兴化商贸的发展。莆田的涵江、迎仙、宁海、白湖、梯吴、浮曦等处的商业集市逐渐繁荣。兴化城的南门和西门均有米圩和水果圩集市,农产品贸易持续发展。特别是黄石商业集市,“货物充斥,买卖旁午”,出现了“土苎、麻、棉、细布、饮食糕饼、盐子店、渔牙行栈、中医药铺、土纸、土制糖、南北京果、山货、杉木行、铸造和陶业”等十多个行业,成为元代兴化境内最为繁荣的商贸中心。

  宋元对外贸易,以荔枝干、瓷器、蔗糖、海盐等货物为大宗。据北宋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干制品更是行销海内外,“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而以庄边窑址、云居破窑山窑址为代表的青瓷和青白瓷窑址,以及沿海地区不少水下沉船遗迹,更是有力地说明了宋元海上陶瓷之路上的“莆田制造”。

  明代中期之前,莆田的商业中心在黄石。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后,由于倭寇袭扰,黄石遭到破坏,商业中心乃移至涵江,遂使“涵江商贸进入鼎盛,商贾挑夫云集。且仕途典盛,郡人入都或赴任,多由涵江经过,带动酒肆、菜馆兴盛”。明末,涵江商贸更加繁荣,据明弘治年间周瑛、黄仲昭的《兴化府志》记载,“涵头市,长三里许,人家稠密,商贾鱼盐辐辏,为莆闹市”。明代的宁海港成为闽中与江浙、东南亚各地贸易的海运中心和商贸中心,大量出口桂圆干、红糖、砂糖、竹编、漆器等产品,兴化商人闻名海内外。

  清末,三江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与日本贸易活跃,常从日本进口纺织品和日用百货,出口则是传统的桂圆干、食糖、毛猪等优势产品。三江口是近代福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其腹地涵江成为新兴的闽中商贸中心,因而有“小上海”之美誉。

  海外贸易的发达,也催生了莆田的造船业。宋代兴化军是“福建四大造船中心之一”。据史书记载,宋代兴化的造船匠掌握了全国一流的造船技术,可制造大型海运帆船,“船面宽达八丈以上”,通称“艚”或“舟宗”,悬挂3面至13面船帆,载重量达100吨。由于兴化境内造船业非常发达,所以福州、福清等地的商人都到兴化租赁船只。

宋至清时期莆田对外贸易范围及进出口商品种类示意图

莆田窑址出图器物

(责编:贾蔚雯、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