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丨抗倭前线

2019年03月20日16:20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明代倭寇之乱是莆田历史上最大的祸患。据明弘治年间周瑛、黄仲昭的《兴化府志》记载:“自宋元以来,居民甚多。洪武初,以勾引蕃寇遗祸地方,宋备都指挥李彝奏迁内地,岛屿遂虚。”在洪武初年,湄洲岛居民全部内迁到忠门半岛一带,造成湄洲岛荒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而建起莆禧城。据《莆田县志》记载,倭寇第一次侵犯莆田是在明永乐八年(1410年),2000多人在平海登陆,明军奋力反击,倭寇大败后仓皇逃走。因明初军力强盛,至嘉靖初的130余年间,倭寇未敢犯境。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以后,因边备松弛,倭寇侵扰日渐频繁。此后20年间,倭寇入侵15次,莆田频频遭受倭难。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初十,倭寇1000余人从三江口(位于今莆田市涵江区)登陆。四月十四日,全面进攻兴化府。由于府城内驻守兵力不足,难御倭寇进犯,兴化城被围。关键时刻,恰逢湖南麻阳兵千余人途经莆田,当地人出资请客兵击退倭寇,府城暂得安宁。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自夏至冬,倭寇三次进犯兴化府城周围地区,守将侯熙通倭。倭寇屠荔浦村,血将沟水染成红色。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六月,倭寇由三江口登陆,屯扎蔡垞、杭头等村。蔡垞、杭头诸村的千余户船民奋起抗倭,歼敌100余人。当时,华亭有数百猎户(虎匠)正在伏击逃往白杜的残倭,守将侯熙的兵向倭敌报信,致使虎匠反中伏击,死伤100余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初,戚继光奉命率部入闽抗倭。到了九月中旬,戚继光部乘胜追击,从福清急行军直抵江口营地。后兵分两路,一路向西,于十三日抵达涵江,十四日抵达宁海桥,以鼓为号,闻鼓即刻进攻。而戚继光率领另一路悄悄行进,于十三日抵达兴化城,午夜时分紧急下令在东市集合,趁月色抵达西洪。天亮后倭寇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戚继光率军全面进攻,倭寇大败。

  退守的4000多倭寇最后集合在林墩区域。此时,戚继光发现有当地向导私通倭寇——将戚家军引向西洪走小路,而大道则留给了倭寇逃亡。由于西洪一带河沟交错,不易行军打仗,首次进攻,3次冲锋均告失败,数十名兵士牺牲。戚继光和将士随即调整战略部署,决定泅水夺渡。戚继光命部将率部潜至宁海桥倭寇阵营附近并约定击鼓为号。先前抵达宁海桥的部队闻鼓而起,合力作战,形成双面夹击。倭寇负隅顽抗,退守附近林墩等村庄与戚家军开展短兵巷战。最后,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戚继光率部连克倭寇营地60多个,救出被俘男女2100多人,一举扫平了盘踞林墩的倭寇大本营。“林墩大捷”也由此载入史册。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倭寇乘戚家军回浙之机,再次兵分两路进犯福建。从福清入侵的一路在海口登陆直迫兴化府城。知府陈瑞龙指挥所部与居民各界固守,不少群众自动出击杀敌,倭寇屡攻不下。后因知府猝亡,加上城内粮缺,瘟疫流行,致使城防虚弱。广东总兵刘显奉命前来救援,至江口派士兵8名从小道进城联系,不幸被擒。前来进犯的倭寇顶替他们混进城内作为内应,夜间杀死守城士兵。倭寇从城西北角东岩山(古称“乌石山”)高处用云梯爬上城垛,兴化城于十一月二十九日陷落。这是自有倭患以来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攻陷的府城。倭寇盘踞城中两个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军民被杀3万多人,其中包括19名进士、53名举人、356名庠生。福建巡抚谭纶紧急上书朝廷,请求再召戚继光调回军队援救。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戚继光奉命领兵来莆田平倭。贼兵听闻戚家军即将到来,于二月间弃城集结在平海卫和东峤、许厝一带伺机而动。四月间,戚继光率军抵达莆田,随后戚家军“衔枚”而进,月落时逼近许厝倭巢。戚继光一声令下,戚家军如天兵突下,破栅而入,一时杀声震天,倭贼措手不及,有的被杀死,有的被砍伤,有的喊爹叫娘逃窜,还有大队人马妄图突围逃跑。此时,俞大猷、刘显左右两翼的官兵及时赶到,四面围攻作战,合力杀敌。倭寇被官兵重重包围,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倭寇逐渐败阵。明军乘风放火,把许厝的倭营烧为灰烬。这一仗,共擒斩倭贼2522人,缴获各种兵器3961件,印信15颗,救出被掳去的壮丁、妇女3000余人。明军乘胜追到平海卫,破城而入,消灭了据城的倭寇,取得了抗倭斗争的又一重大胜利。再经过一番扫荡,莆田的倭寇基本上被消灭。

  倭寇在莆田被戚继光等率领的官军扫平了,但贼心不死。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一月,他们到平潭等地纠集了2万多人,在莆仙交界的东沙登陆,围困仙游县城。仙游知县陈大有临危不惧,一面派人向福州请求救援,一面率领全城民众日夜坚守。十二月,谭纶、戚继光率部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至此,莆田倭患始平。

  莆田百姓缅怀抗倭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各地先后建祠多处以千秋奉祀。莆田百姓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城内下务巷建生祠以纪念戚继光救民于水火之功德。祠内曾有对联云:“元戎两度扫妖氛,不爱发肤殊死战;父老千秋严伏腊,犹思离乱得生还。”今黄石林墩还存有戚公祠。戚继光抗倭事迹还被编成莆仙戏《斩子》。在莆田沿海各地还流行着一种表皮光滑、中间有个小孔的略咸面饼,人们叫它“光饼”,相传是莆田百姓为戚家军做的军粮。

  倭寇之患给莆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留下巨大的伤痛。特别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兴化府城陷落,导致文献名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由于城内尸首相与枕藉,腥臭不可居,新知府易道谭甚至因而停留福清不敢赴任。据传说,那次大屠杀后,莆田百姓二月初二收殓尸体,二月初四重新做岁,初五补过年。后来因为二月农事正忙,于是民间相约正月初二为“探亡日”,正月初四“做大岁”,初五再“过年”,庆祝新年,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清初《福建海岸全图》之莆田县沿海局部,以表现莆田军事驻防为主,采用陆地在上,海洋居下,从海洋看陆地、面向敌寇来犯方向的方式绘制

莆田抗倭作战图

戚公祠

 

 

(责编:贾蔚雯、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