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偷渡阴平古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而攻克江油关,并大战绵竹而进逼成都,最后灭蜀。这是1700多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那么邓艾是怎样创造了如此惊骇古今的奇迹的呢?
冒险走阴平
“阴平道”是兴建于两汉时期,沟通四川北部与甘肃南部的一条古道。它北起甘肃文县,向南穿越岷山山脉,经广元市青川县境而达江油市南坝。在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当权,为巩固北方,在今甘肃文县设置阴平郡。其辖地包括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和四川青川县、平武县部分地区,此道纵贯阴平郡南北,故此人们称它“阴平道”。这条古道几乎是在深溪峡谷中穿行,在崇山峻岭上攀爬。山峦逶迤连绵不断,白龙江水涛急浪高,纵横遍布的小溪沟壑乱石嶙峋,丛林密布,野兽凶恶,满布枯木腐树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岷山山脉更是峰险而岩绝,藤蔓荆棘铺天盖地,根本无法准确判断地形地貌,可谓是寸步难行的蛮荒不毛之地。阴平道虽说是道,但也就是可爬行的羊肠小道,要带近万人的兵卒行进,是非豪杰不可为的大难之举。
蜀汉炎兴元年(263年)五月,钟会统领10万大军,取道汉中直逼阳平关。邓艾领兵3万,一部进驻武街桥(今甘肃成县西)卡断姜维的退路。一部去攻击沓中(姜维所部驻扎之地),意在歼灭姜维。姜维得讯后,只得起兵离开沓中退守阴平郡(今文县)。再绕过武街桥沿景谷道退守白水(今青川县沙州镇,古白水镇)。与从陕南阳平关战败的蜀将张翼、董厥会合取道汉寿(今广元市昭化区)再退守剑门关。
邓艾未在武街桥头截住姜维,知其必退守剑阁,据险而力保此关,这样与蜀军周旋,时间会拖垮魏军。因此邓艾另有了打算。在向剑阁道行军和钟会汇合时,邓艾速传信给已在剑门关外驻军的钟会,告知他准备过阴平而取涪城,直抵成都的谋划。
钟会虽是此次伐蜀主帅,但并没有邓艾的实践经验多,因此二帅在起兵时就有些不协调,各怀心思。邓艾是一位一直在前线带兵打仗的将领,他知道蜀军一旦死守剑门关,魏军只有等待,但远征之军是拖不起的。因此他决定冒险走阴平道一试。他心想:只要姜维不在此险道设防,拼命也可走出阴平而进入平川。若在剑门关死守而导致弹尽粮绝无功而返,倒不如冒险一搏以求九死一生。邓艾正是因为对战事的认真分析,加之想脱离钟会之辖的心思,而选择了走阴平道灭蜀的路线。
翻越摩天岭
邓艾做出决定后,便自阴平从景谷道旁而入阴平道,阴平道就是文县至青川县沙洲镇的古道。因路险难走,邓艾便分兵三路渡白龙江直插摩天岭。一路走阴平桥(文县城南),二路走龙津桥(今文县尚德镇境内),三路走玉垒桥(今文县玉垒乡境内)。这三处是阴平道上的重要关口。虽说是桥,但也只是横七竖八乱堆的一些树枝或石块而已。一不小心便会掉进滔滔江水。三路兵卒进入阴平道,几乎是沿深溪峡谷冒险攀爬。行进中也经常因溪潭太深绕道而行,在那乱石嶙峋处,常常还会遇上长蛇毒虫。因山路长年流水,即使有小道也会湿滑异常,让兵卒无法正常行走,加之邓艾所带之兵都来自中原三秦地区,对蜀中的山路极不熟悉,往往会滑倒在沟谷中扭伤或摔伤,如果不是因为已身处险恶之境,迫使兵卒必须前行寻找生路的话,邓艾之兵也许真的会困死阴平道。三路兵卒克服千难万险,在青川县摩天岭南麓(古青塘关)终于汇合。他们来不及休整,只是喝几口山泉,啃几口干粮,又在向导的指引下向江油关前进。
魏军如从天降,打了江油关蜀将马邈一个措手不及,他们很快攻克了江油关。蜀将诸葛瞻(诸葛亮之子)督军拒艾,到涪(今绵阳市涪城区)停住不进。尚书郎黄崇屡劝诸葛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人得入平川。”可惜诸葛瞻犹豫未纳,邓艾从江油关长驱而前,击破诸葛瞻先锋,瞻退守绵竹(今绵竹市黄许镇)与艾大战,诸葛瞻父子战死,邓艾大军进入成都平原,蜀国朝野震惊。蜀主刘禅纳谯周之策降艾。蜀主又派太子仆蒋显传旨,令姜维降钟会。其时,姜维已从剑阁退军至郪县(今三台县城南),钟会已进军涪城(今绵阳市涪城区),姜维全军降会,蜀国灭亡……
1700多年前,三国鼎立,群雄纷争。邓艾以一支奇兵经千难万险,一举灭蜀,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阴平古道也与“邓艾伐蜀”一同载入了史册。
魏征西大将军邓艾袭蜀的阴平道
阴平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