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丨鹤鸣山道教石刻造像及石刻

2019年03月20日16:22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鹤鸣山位于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出古城南门,过古朴的烟街,沿小巷窄道便能登临鹤鸣山。

       鹤鸣山又名“东山”,相传曾有仙鹤栖鸣其上而得名。因为它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所以历代来此观光游览的诗人墨客、道众信徒,都乐于在此题诗刻碑,言志抒情,斫石造像,顶礼膜拜。以唐代始建的“重阳亭”为中心,众多文物古迹连成一线,历来为登高览胜之所。而“唐代三绝”,就是唐代人留下的古代文物精品。

       一绝: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碑。重阳亭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九月,由剑州刺史蒋侑监造。蒋侑为借重李商隐的名望,既为鹤鸣山增光添彩,也使自己的政绩和当地文人雅士的“醉风月”雅趣播美于当时,留名于后世,故邀暂居梓州(今绵阳市三台县)的李商隐作重阳亭铭。千余年来,碑为亭护,铭以碑闻。亭虽历代有损毁,而唐碑保存至今,让佳话永生,胜迹长存。

       二绝:《大唐中兴颂》及序文摩崖石刻。这是中唐诗人元吉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撰写的,碑文是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它表明了当时人们对大唐中兴的喜悦,也反映出对唐室衰微的焦虑。特别是颜真卿那饱含忠君爱国情怀的书法,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历代文人推重。摩崖石刻通高3.13米,宽3.84米,自左至右竖行阴刻20行,共229字,通体端庄,气势磅礴。唐大历七年(772年)该碑文刻在湖南祁阳县浯溪石崖,南宋绍熙年间隆庆府通判吴旰翻刻于此。明万历十年(1582年)剑州知府陈宗凯就原刻镌深字迹,恢复原貌。今碑刻完整,颜字风格犹存,为国内保存较好的《大唐中兴颂》宋代石刻。

       三绝:摩崖道教造像。鹤鸣山顶上的唐代道教摩崖造像群的雕刻技艺、造像风格国内罕见。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等著作均将其作为重点进行介绍。鹤鸣山石刻道教造像那独特的图谱也堪称华夏文明的精华,特别是表述“鱼虫”图谱的构思,从“无极”到“太极”的变化,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质的变化,我们祖先在长期与大自然做斗争的实践中,不知作过多少次这样的总结,最后终于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图谱,表述了如此深刻的自然现象,这不能不说我们祖先的聪明和善思。正因鹤鸣山图谱如此珍贵,才引起世界各国专家的注意,诸如日本常置大宝和美野贞在编《中国文化史迹》图谱时,就收进了鹤鸣山石刻的两幅图片。20世纪20年代,日本专家伊东中太远涉重洋,专程到鹤鸣山考察,回国后撰文介绍了这里的石刻,还在世界美术杂志上发表图片。20世纪50年代中,随着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四川文物工作者开始注意四川有关道教石刻的研究,王家祐与丁祖春共同撰写的《四川道教摩崖石刻造像》一文,曾概要地介绍了鹤鸣山石刻的内容,以后在编著《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12?四川石窟雕塑》时,由王家祐先生撰写的《四川道教摩崖造像概述》中,又选了三幅鹤鸣山石刻图谱收入该书。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法国、美国及国内的众多专家,不断前来剑阁考察道教故土,一览道教石刻胜迹,研究道教石刻文化。鹤鸣山道教石刻造像既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

       1962年在鹤鸣山垦荒造林出土的宋代道教祭祀用品有铜壶、铜瓶、铜蘸斗等,还有宋代龙泉窑产的精品莲瓣纹影青瓷碗等,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国宝。鹤鸣山文物荟萃,真是一座宝山。

六级八方剑州白塔

(责编:贾蔚雯、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