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丨觉苑寺

2019年03月20日16:41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蜀道明珠”觉苑寺,位于四川省剑阁县西南的武连镇西端,距县城89千米。寺院坐北向南,背靠武侯坡,面临小西河,著名的剑门古蜀道从寺庙东侧穿过。寺之建筑全为木质结构,营造依法,栉次递进,主要建筑均置于中轴线上。前为藏经楼,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观音殿,左右两侧为保存完整的厢房。全寺总长80米,宽40米,占地面积为3200平方米。该寺因建筑年代久远,地处剑门蜀道中心,寺庙规模宏大,加之大雄宝殿内绘制有精美完整的明代佛传壁画,故历来被文人墨客称为“蜀道明珠”“国之珍宝”。

       觉苑寺始建于唐元和以前,名“弘济寺”。北宋时赐名“觉苑寺”,南宋时新建大藏经阁,元末寺遭毁坏,明代中期重新完善了寺庙建筑,在大雄宝殿内制作了泥塑、木雕、石刻,并在殿内四壁绘制了释迦牟尼年谱,改名为“普济寺”。清代、民国历经多次维修,在清代复名“觉苑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维修,特别是1984年到1987年,香港前商会会长王宽诚捐款7万元,地方政府又先后拨专款10余万元,对大雄宝殿的屋顶和寺内的壁画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其壁画维修工程中所采用的“大铺揭取维修复原”技术,还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这次抢修不仅使觉苑寺的建筑和壁画得到了保护,也使觉苑寺的名声大振,可谓翻开了觉苑寺历史的新篇章。

觉苑寺的建筑布局及特色

       觉苑寺属四合院建筑格局。主殿分三重,藏经楼在前,大雄宝殿居中,观音殿在后,两侧厢房与藏经楼和观音殿相接。

       藏经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无斗拱,十二架椽屋前后乳栿搭牵用四柱,面阔五间25米,进深三间12.4米,通高12米,素面台基高0.6米,阶梯式踏道三级。此殿原塑四大天王像,故称“天王殿”。在殿内曾竖颜真卿于唐代大历七年(772年)所书“逍遥楼”石碑,故又称“逍遥楼”。殿内泥塑及石碑虽已被破坏,但建筑在民国年间维修后至今仍完好无损。在此殿第二层走廊的白灰墙上,清代所绘壁画还依稀可见。画面因在“文革”中被涂抹,是何内容很难考证。

       观音殿为木构单檐歇山式屋顶,无斗拱,十架椽屋前后乳栿搭牵用六柱,面阔五间21.5米,进深五间13.8米,素面台基高1.5米,垂带式踏道七级。

       觉苑寺厢房东西对称,每侧十四间为55.5米,进深二间为12.6米。

       觉苑寺的中心建筑是大雄宝殿。此殿面阔五间,明间宽3.75米,两次间宽3.55米,两稍间宽2.5米,通面阔15.85米,通进深13米。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顶上施青灰色陶制筒瓦。大殿用灰色条石砌筑台基,台基高1.58米,明间前置垂带式踏道七级。大殿前檐设有平台,台宽2.7米,左右两侧安五步垂带石阶来连接配殿。

       根据大雄宝殿的种种实测数据和大木作的法式特征分析,学者们认为觉苑寺大雄宝殿的建筑结构完全是遵循宋、元之制而修造的。特别是横梁上的“利州”二字,更使人注意到此件横梁决非明代遗物。觉苑寺大雄宝殿很有可能就是宋、元时的建筑。

       觉苑寺大雄宝殿的建筑结构、修造风格、平面布局等都非常讲究。它集中了唐、宋、元、明的建造法式,是一座研究中国古代多种建筑风格的殿堂。它给川北地区留下了古建筑极其珍贵的蓝本,其重要性也是十分突出的。

觉苑寺佛传壁画

       觉苑寺佛传壁画所绘是佛本生的故事。结构严谨、故事生动、情节紧凑,很有教育意义。特别是这么长篇的壁画故事,十分难得。它的工整线描、沥粉堆金、深深浅浅交替上色、相间浓淡、互相映衬,在美术史上也堪称是古代留下的珍贵范本。

       大雄宝殿四壁上的佛传壁画以柱相间,分为14铺,按从东至西的顺序编为1~14号,共计139.79平方米。另外,在殿内佛坛背壁北侧还有三铺壁画,内容为礼佛和护法,计有33.79平方米。除了佛坛背壁上三铺壁画的绘制年代尚有质疑,其余的绘制时间都为明代。殿内四壁上的佛传连环壁画由209个故事组成。从释迦牟尼转世投胎于迦昆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经过树下诞生、习学书数、金刀削发、六年苦修行成等正觉、降妖伏魔、普度众生、双林人灭,直至火焚金棺、均分舍利、译经传法为一上。这209个故事不仅曲折生动、感人肺腑,而且从各个侧面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宇宙中的很多自然现象、社会哲理、人生真味、善恶因果以及明代的宗教习俗、风土人情、宫廷生活、民间情调。欣赏完这套佛传连环壁画,犹如纵览了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觉苑寺大雄宝殿

石雕古灯台

明代佛传壁画——十二圆觉图

明代佛传壁画局部

(责编:贾蔚雯、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