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丨精美的白花石刻

2019年03月20日16:49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白花石刻,是广元特有的民间工艺产品。工匠们在一种赤白相间的“白花石”上,巧妙地利用石材的自然纹理和色彩勾画设计,运用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线刻等各种技法,雕造出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精美石刻艺术品。2008年6月,“白花石刻”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奇石出自深山

       奇异的白花石,产自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与旺苍县麻英翠乡交界处的大山之中。大巴山南麓的这一带,奇峰高耸,峻岭连绵,森林密布,石崖壁立。白花石就蕴藏在这密林深处的山腹之中,它沿南河支流高坑河和山间小溪杨老河分布,在面积约70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区内均有储藏。其主产地以广元市利州区的荣山镇板桥村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由于盛产白花石,清代在此地域内曾设“太平乡”,太平乡有“花石里”的地名。

       白花石是一种质地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淡绿色的石层。晶莹剔透的白花石,缤纷又艳丽,光亮而透明,它结构细巧,如同珍珠、玉石一样可爱。利用如此美妙的材料,加上能工巧匠的纯熟技艺,那真是刻山山巍峨,刻水水有声,刻人人俊秀,刻物物传神。

石刻艺人

       白花石刻艺术,是随着白花石的发现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早在清代乾隆年间,白花石就被人们发现了,到了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白花石,刻制石砚出售”。不过,此时的白花石砚工艺简单,制作粗糙,并不被世人关注。清光绪年间,巴中通江县新文乡人魏喜先、魏礼先来广元跟其叔魏宗清学艺,出师后于1912年开设“铁笔斋”,从事白花石刻的生产。

       抗战时期,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经过广元时,观看了魏礼先所刻“苏武牧羊”砚台,褒奖有加,题字称赞。新中国成立后,魏礼先在广元城东山办石刻所,招徒传授雕刻技艺。此后,白花石刻产品佳作不断,精品连连:圆雕镂空的“飞龙”石砚、“荷花”鱼钵;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嫦娥奔月”画屏;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剑门雄关”石屏等产品,清新自然、惟妙惟肖。部分精品被选送至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周恩来总理还将白花石刻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此后,白花石刻作品被列为外贸出口和旅游区名特产品远销国内外。

       继第一代白花石刻艺人魏宗清之后,第二代传人魏礼先于1966年在广元逝世。接班的第三代传人张礼云,第四代传人刘玉琼,均为雕刻行家,业界高手。现在的白花石刻第五代传人唐骏,已潜心钻研石刻艺术17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以其精美的外观、高超的技艺被2004年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节授予“石刻艺术金奖”。

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白花石刻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可喜的是,不少学习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年轻人加入其中,其队伍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因此,白花石刻无论选材、构思、技法、工艺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从事白花石刻的队伍逐渐扩大,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如今技艺纯熟的白花石刻工艺师们,面对不同形状、不同色泽的白花石,他们刻刀翻飞,刀锋运转,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由此诞生。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或走出国门销往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或经国内市场走入寻常百姓家中,成为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艺术品。此时,也只有此时,古老的白花石刻才真正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花石刻

(责编:贾蔚雯、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