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丨崖门海战

2019年03月21日15:05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崖门,位于距江门市新会区约50千米的崖门镇黄茅海湾的头部,是银洲湖的入海口,为珠江八大入海口之一。因其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如江河入海的门户,故为崖门。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今杭州),年仅5岁的宋恭帝出城投降,杨淑妃携益王赵和广王赵循海出逃,在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忠臣义士的扶持下,辗转福州、泉州至珠江口。1278年,赵登基,在陆秀夫与张世杰的护卫下逃至崖山,在崖门被元将张弘范围困。

       领军大将张世杰认为,南逃至今,一败再败,军心不稳、民心动摇,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遂下令尽焚陆地宫室房舍,全体军民移驻舰船,所有船只以绳索相连,形成巨大船阵,幼帝赵御船坐镇中央,摆出决战之势。

       元军先以小船载火具,乘风纵火进攻无果,后以水师封锁崖门海湾,断绝宋军外援,使得南宋军民士气衰败。见时机成熟,张弘范兵分四路大举围攻,连战数日,南宋大营被元军攻破,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投海殉国,十万南宋军民听闻崖门战败,也随之赴海殉国,自此,南宋灭亡。

       崖门海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较大规模的海战,但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崖门海战,虽然南宋覆亡,但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名臣誓死抗敌的忠义节烈为后世传扬。《宋史》评价文天祥“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明朝大儒陈献章(白沙)也撰写楹联“宇宙万年无此事,春秋一例仿诸公”,以表达对殉宋英杰的推崇。

       明成化年间,为追念南宋十万忠臣义士,陈献章等官绅在原幼帝赵宫殿遗址处兴建慈元庙、义士祠、大忠祠、望崖楼等供后人凭吊,这些祠庙即为现在的“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的主体,祠庙内除供奉杨太后、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之外,还有历朝名家为其题写的碑文石刻。

       崖门海战后,张弘范在崖山勒石“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个大字以纪功,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御史徐瑁在奇石处凭吊南宋忠烈,见张弘范刻字,心有不忿,命人除去,意欲改刻“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陪同大儒陈献章却认为南宋覆亡,忠臣义士赴难者十数万,不独陆秀夫,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双方争执不下,未能刻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便利航道,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秋,国歌词作者田汉游览新会,在此书写“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刻于近岸奇石上,成为现代人凭吊南宋忠烈的遗迹之一。

崖门古战场

宋帝南循崖山示意图

《宋史》关于崖门战役的记载

崖门古炮台

(责编:贾蔚雯、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