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丨古桥、古塔

2019年03月21日15:46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莆田地面文物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莆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风民俗等社会生活状况。由于良好的历史传承,大量古桥、古塔保存至今,它们的记忆我们仍能解读,它们内在的人文气息我们仍能感受得到。

       今天,在纵横交错的溪河之上,古桥的历史文化价值被重新认识,并成为一种庄重的精神符号。宋代,莆田建桥96座,仅承信郎李富一人就捐建了34座,有熙宁桥、延寿桥、万寿桥、盖尾石马桥、濑溪桥等。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承信郎李富、评事方天贶同建延寿桥,当时为12墩13孔。明正统五年(1440年),吴恩谅重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给事中黄起龙重修。现存之桥有11孔10座舟形墩,为伸臂式石梁桥,跨于延寿溪上,南北走向,长91.62米,宽2.9米,高11米。桥上有石扶栏,桥北端有桥坊,上刻与造桥有关的铭文,另有清光绪六年(1880年)所做的石刻1通。

       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僧越浦大师创建宁海桥。清雍正十年(1732年),桥遭破坏,依旧制修复。为石构桥梁,南北走向,长280米,宽7米,舟形墩,共14墩15孔,墩三间净跨度为8.8~11.8米。桥面两旁置石块栏,南北两端石柱上各有元代雕刻石狮一对,保存较好。2013年,宁海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碑题刻体现着莆田古文化的另一种史料价值。建于五代的天中万寿塔,曾用于导航引渡。它造型古朴,雕刻的佛像、奔龙等形象粗犷逼真,是目前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阿育王塔。塔为四角实心石塔,通高7.4米。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刹组成。基座用长方形石块砌成,边长5.2米,高0.7米。塔身共分四层,第一层边长3.7米,高0.97米,在每面束腰处浮雕两条蟠龙,形态各异,转角雕刻有四尊护塔侏儒;第二层边长3.1米,高1.07米,东北面勒石碑文,其他三面束腰处浮雕花卉,转角雕刻有四尊金刚力士;第三层四面各凿成三个拱门形浅龛,龛中各雕一尊半身佛像,转角处雕刻有力士;第四层边长2.3米,高2米,四面束腰处各浮雕一尊男像观音,转角处雕刻有金翅大鹏。各层边缘出檐都雕有卷草花纹和莲花覆瓣组成的图案。塔檐呈山花蕉叶状,塔刹有七轮。

       现存的其他古塔,如释迦文佛塔、石室岩砖塔、无尘塔、龙华双塔、东吴石塔、东岩山石塔等,大多是宋明时代的产物。质地有石、砖、木等,形式有仿木楼阁式、方形、宝箧印经式和复盒式等,用途有驱邪、镇恶、报恩和墓葬等,体现了佛教文化与莆田民俗的融合。

宁海桥夜景

仙游县枫亭镇的天中万寿塔

(责编:贾蔚雯、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