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丨南拳发祥地——南少林寺

2019年03月21日16:06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闻名天下的南少林寺就藏在群山之中。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据考证,林泉院至迟在唐代即已存在。其习武之风,缘起于唐初,它的经磨历劫,也与武风有关。

       传说,李世民登基后,起兵反唐的辅公祏的部将路得才聚众沿海为非作歹,闹得民不聊生。那些歹徒行踪不定,聚散无常,如派大军围剿,无异于用拳头打跳蚤,劳民伤财,且难以奏效。唐太宗将已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方丈昙宗找来,请他派武艺高强的僧兵惩治海盗。昙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带领500僧兵入闽平暴。暴乱平息后,沿海人民挽留这些救苦救难的活菩萨。道广盛情难却,回到嵩山少林寺禀告昙宗方丈。方丈当即道出一偈:“傍海平盗日月久,九莲山下有宿头。南北千里同一寺,大乘禅在心中留。”道广根据方丈的偈语,找到当时已有名气且所处地形酷似嵩山的林泉院扩寺定居,林泉院就此成为江南的少林分寺。该寺所在的林山村周围有九座山围成一圈,形如九瓣莲花,寺院坐落在花心的位置上,因而命名为“九莲山少林寺”,俗称“南少林”。

       清朝初年,各地抗清志士、武林俊彦纷纷来到具有习武传统的南少林,把它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由于叛徒出卖,南少林被官军攻陷,僧众多被杀戮,寺院被夷为平地。冲出火海的武僧流落江湖,传徒授艺,坚持抗清斗争。据传,南拳的不少套路出自南少林。由于清廷的舆论封锁,这一段悲壮的历史鲜为人知,只是在民间悄悄流传。

       1987年,莆田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林泉院遗址周围有五口建造于北宋时期的大型花岗岩石槽,以及残碑、石柱础等。1991年9月,南少林寺遗址论证会在莆田市召开。全国30多位武术、历史、宗教、考古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在对该遗址反复论证后得出结论:莆田林泉院即武术界通称的“闽中少林寺”,也就是南少林寺。

       劫灰尚在,展示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山岚飘忽,游荡着不屈的英魂!林泉院神秘的面纱逐渐被揭开,南少林日益显现出迷人的风采。近年来,国内外游人纷至沓来,使武林圣地生机勃发。林山村的山光物态,也给人们带来了穿越历史的遐思。九莲山外围山势峻峭,自集镇至此山路遥远。九莲山内以林山村为中心,围成海拔500多米的山间盆地,盆地内地形平缓,耕植可以自给,大本营离各个隘口不过数千米之遥,且坡度平缓,如有军情,到隘口凭险据守不过片刻工夫。从地理形势上看,林山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藏龙卧虎之地。

       林泉院的基址有2万多平方米,十方丛林的恢宏气度可想而知。林山村周围有苦竹寺、霞梧院、九莲岩等大小寺院,环绕着林泉院形成洋洋大观的寺院群落,南少林当年的风采令人叹为观止。林泉院习武的风气,尚有不少遗物可以佐证。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宋代石槽,槽上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在林泉院遗址北面500米处,有一座红花亭,亭柱有联:“万物总归三尺剑,五云时现七星旗。”红花亭建于南明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年)。据传,这一年,清兵大举入闽,入寺为僧的明末义士在此建亭聚义、歃血为盟,创“洪门”一脉,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林山村一带有不少地名与习武有关,如姑嫂营、南营、后营、尾马祠、将军庙、旗杆坪、一指禅石等,可见当年习武风气之盛。

       1997年以来,莆田修筑了由福厦公路通达南少林寺的长11.6千米的盘山水泥公路,并在南少林路与福厦公路交接处的洞湖口建有导游性质的石牌坊,牌坊由赵朴初题额“南少林寺”。南少林寺正在遗址上进行重建,目前已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牌坊、山门、僧舍、停车场、护寺河等10多项。沉寂了近300年的武林圣地再创辉煌,成为海内外游人寻幽览胜的一个好去处。

       与北少林寺相似,重建后的南少林寺前方也有一条小溪缓缓流过。寺院右侧的山头有岩石群状如莲花,当地人美其名为“九叶莲花峰”。寺院坐东朝西,遥对一山形如卧佛,称“卧佛山”。由赵朴初题写的“南少林寺”的牌坊正对卧佛的头部。进了山门,有一个雅称“九莲池”的放生池,这里原是该寺设置水中梅花桩的练武之地。依照传统的禅宗丛林建造规制,南少林寺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伽蓝七殿就建在中轴线上。殿宇脊高檐扬,金碧辉煌,颇有气势。大雄宝殿内像设庄严,华盖黄幡,香案蒲团,还有各类法器,一应俱全,且工艺精巧;顶棚飞龙,楹柱长联,尽显少林特色。大雄宝殿有楹联16副,其一为:“少室禅风,一枝锡杖来中岳;林泉灵气,九品莲花涌上方。”中轴线两侧的堂舍高槛硕柱,布局合理。根据总体规划,南少林寺将建成拥有大小寺殿36座的配套齐整、功能完备的江南大寺。

南少林寺武僧

南少林寺星轨图

(责编:贾蔚雯、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