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广化寺坐落在莆田城西南凤凰山麓,规整庄严、气势恢宏,系全国重点寺院、福建十佳风景区之一,在福建四大禅林中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迄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
常说“未有兴化,先有广化”。西晋永嘉年间,郑昭经过莆田,羡慕南山风景,便把祖墓迁来。随后,郑昭的后代郑露、郑庄、郑淑举家从永泰搬到南山。郑露三兄弟在这里定居后,看到当地文化落后,就在南山脚下南湖湖畔开辟书堂,授徒讲学,开了当地教育文化的先河。从此,莆田人文蔚起,赢得“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称和“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雅誉。三兄弟被敬称为“南湖三先生”,为历代所赞颂。
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郑露三兄弟舍居所建金仙庵。隋开皇九年(589年)扩为金仙寺。唐景云二年(711年)敕赐“灵岩寺”并由柳公权书匾,从此声名大振。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朝廷又下令将其更名为“广化寺”。广化寺鼎盛时,下辖十院百廿庵,周围数里之内梵音相闻。
1976年以来,广化寺依旧制重修并扩建,占地3.5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万多平方米。中轴线长385米,自东而西,由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贯穿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祖堂等。中轴线两侧建有宽敞的百柱廊庑,将建筑群连为一体,结构严谨,主体突出,布局匀称,气势磅礴。左厢自上而下依次为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钟楼,右厢依次为般若堂、看山楼、方丈室、烟霞窟、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鼓楼等。左與建有观音阁,内供身高8米的观音立像;右翼建有地藏殿。放生池两侧罗汉堂中供奉五百罗汉塑像。广化寺的大雄宝殿建在2.7米高的台基上,殿高22米,为八闽之冠。殿中的释迦牟尼大佛像高5.8米,为全省最高的大佛像,是雕塑大师王静远先生的杰作;殿内两侧的十八罗汉坐像,则是原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雕塑精品。殿后有一株近6米高的百年老山茶树,冬春之际经旬弥月,百花争艳。寺后的一排明代老枞树与满山青松郁郁葱葱。东圳渠道自北而南,南山溪涧自西而东,流贯寺境,涧水如琴,别有韵致。天王殿前平台两侧竖立着两座宋代石经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是研究梵文汉译与方言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寺内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碑刻相当丰富,最能体现广化寺特色的是牌坊内额的四字篆书“莫向外求”。
广化寺左侧的释迦文佛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之前。塔系仿木构楼阁式石塔,八角五层空心,高30.6米。塔身底层东、西两面各开一门,其他各层东、西、南、北四面均设塔门,塔内有石阶通达各层塔室,并设置环塔外回廊,供游人登临眺望。塔身有近千幅雕刻精美的浮雕。浮雕线条疏密有致、刚柔相济,造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展示了宋代东南沿海雕刻技艺的精湛高超。释迦文佛塔为全国名塔之一。我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在《中国石塔》一书中赞曰:“塔的须弥座和栏杆别具一格。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雕刻狮子滚绣球和牡丹花等图案,造型极为优美……特别是须弥座四周栏杆与众不同,不用望柱和枋板式的栏杆组合,而是使用了较低的通连波涛云气纹图案的矮栏,使厚重的塔基增加轻巧之感。”此塔的人物浮雕中有着较为鲜明的密宗形象,可见佛教的这一教派在宋代就已经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传播开来。
历史似乎特别眷顾这一方神奇的土地。1937年10月至11月,中共闽中工委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就驻扎在广化寺。塔内墨书的抗日标语,至今还在展示着那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战争年代。漫步于广化寺牌坊与照壁之间的石埕上,可见照壁上赵朴初题写的大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1990年,中国佛协表彰样板寺院,广化寺名列第一。
广化寺全景
广化寺释迦文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