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显示,“耒湟”“潇贺”和“湘漓”三条交通线从长沙辟出,向东南、正南和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其中“潇贺”线便是从湖南潇水至广西贺江水陆联运交通线的“潇贺古道”。
潇贺古道上的风雨桥
潇贺古道位于湘桂之间,连潇水、顺贺江、下西江、达广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和中原沟通岭南最主要的大通道,贺州为此路要塞和咽喉。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五岭之说,旧以为皆指山名,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入南雄,二也;自湖广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州入广西之贺县,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 说明道州至贺州的这条古道属于五道中的第四条。
舜帝南巡走过时,这条古道已初具雏形。《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91年),楚悼王派名将吴起南平百越,设立了洞庭、苍梧两郡。《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楚国灭苍梧古国,进军走的就是潇贺古道。当时,这条古道被称为“萌渚岭道”。
汉代的五岭古道分别为始安(今桂林市)的越城岭道,临贺(今贺州市)的萌渚岭道,桂阳(今郴州市)的都庞岭道、骑田岭道以及原有的大庾岭道。《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秦南有五岭之戍,谓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县也。”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认为,在这五条路中,由全(州)入静(桂林)、由道(州)入贺(州)两条通道是最主要的,也是开发最早的。而这两条道必经贺州境内,其中又以萌渚岭道(即今潇贺古道)最古老、使用的时间最长。
这条道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全面完成,成为一条自秦都咸阳到广州的水陆相连的“新道”。宋人范之晔所编的《秦史拾遗》记载:秦“有道于潇永临封,为秦尉屠睢督帅征骆越所辟也”。
潇贺古道进入贺州的第一站——富川岔山村
古道从湖南道县出发,它主要分为三条线路。
第一条经湖南省道县到江永县桃川镇,从桃川镇与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小水村交界的谢沐关进入。《汉书·地理志》记载:“谢沐有关。”小水村谢沐关的山顶上至今保存有夯土城墙遗址。遗址东西横穿于山势险峻的小水峡山脉之上,全长约12千米,全部为夯土筑建。
第二条是麦岭古道(八都古道)。麦岭古道是近年考古发现认定的秦“新道”。从湖南江永县麦子塘进入回龙圩镇,从回龙圩镇的岩口塘进入广西富川县的麦岭镇永济亭。
第三条经湖南省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路铺镇惠风亭、牛角湾村分岔,分东、西两路对接八步区桂岭古道和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古道。《南越策记》记载西汉中大夫陆贾两次出使南越国,就是从潇水“取道桂岭,顺贺江下西江,登锦石山到达番禺(今广州市)”。
潇贺古道(主线)、湘漓古道走势图
横亘在南中国大地上的南岭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又分割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为了克服这道天然屏障,无数古人为之努力开垦,使得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成为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为楚越交流拓展了通途,开辟了湘桂交通的历史新纪元。
2017年,潇贺古道入选中国十大古道。